版权所有:河北正定县文物保管所    地址:河北省正定县中山东路109号    邮编:050800   电话:0311-88789987 / 88786560  传真:0311-88786560
技术支持:中企动力 保定   冀ICP备05011673号-1    网址:www.longxingsi.com.cn   E-mail:longxingsilyk@126.com

隆兴寺景区微信公众号

手机端网站二维码

>
旅游服务详情
景区动态
文化活动
旅游指南
舌尖美食
文创产品

宋代建筑标志¦正定古城

浏览量

       

       在中國有這樣一座古城,歷史上曾與北京、保定並稱「北方三雄鎮」,這就是聞名中外的河北正定。正定古稱常山、鎮州、真定,是三國名將趙雲的故里,1723年為避清雍正皇帝胤禛的名諱,改稱正定。

       正定自晉代至清末,一直是郡、州、府、縣治所。古有「花花真定府,錦繡太原城」之說,「花花」即「華華」,寓意真定府的繁華似錦,出於宋、元時代的北方民諺。正定是石家莊唯一一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悠久的歷史為古城留下了燦爛的文化遺產和獨具特色的名勝古跡,素以「九樓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 」著稱於世。這些古建築時間跨度大、種類繁多,別具特色。

 

 

       彌足珍貴的是,正定古城至今仍保留了規模宏大的建築群。河北省文物局局長張立方介紹說,宋代是一個文弱而又雅致的朝代,一方面由於重內輕外和重文抑武的國家政策,導致武力積弱,飽受外族蹂躪;另一方面卻是中國歷史上經濟與文化教育最繁榮的時代之一,在此時期,儒學復興,社會上瀰漫著尊師重教之風氣,科技發展亦突飛猛進。宋代建築是中國古建築體系的轉變時期,文化以及商業的繁華,使宋代建築水平達到了新的高度。宋代建築雖然沒有唐代建築的雄偉和大氣,但是它的建築結構和建築裝飾卻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宋代建築多毀於戰亂

 

       如果在中國的版圖中尋找宋代建築最偉大的標誌,首推正定古城。澶淵之盟的簽訂,使宋遼迎來百年和平,作為邊陲重鎮的正定,也迎來了難得的修養生機。公元11世紀,宋代皇室對佛教的重視以及兩國間的貿易往來使正定成為了北方最繁榮的城市之一,也為日後的繁榮奠定了基礎。宋代建築大多毀於戰亂,留世完整的不多。因為古建築內往往附有價值連城的文物,而且木建築極易燃燒,拆除的木料也可作為軍用。後來金人鐵蹄南下,昔日繁華的汴梁、大名已毀於戰亂;蒙古暴虐屠城,多少城市生靈塗炭,多少樓台化為廢墟,所以保存完整的很少,唯正定以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得以保留下最完整最具有代表性的宋代建築群,十分難得。

 

 

       宋朝是中華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偉大文明體系中的燦爛章節。我們可以從《清明上河圖》等宋畫中一窺當年的繁華勝景,感受到了宋文化的烙印,感受到視覺的衝擊,感受到時代的變遷。的確,張擇端筆意的勾勒讓世界迷戀,汴梁的繁華讓我們遐想,但畢竟只是圖畫。難得的是正定古城隆興寺整個寺院除了兩座碑亭以外,幾乎全是宋代建築物,為大家提供了一個直觀宋朝勝景的最佳樣板。置身於清幽的寺院中,才能感受到活生生的宋代建築,這是任何繪畫都無可比擬的。眾多孤品的身份與規模奠定了正定古城的歷史、藝術與研究價值。正定古城的建築不僅是一種可供人觀賞的藝術,而且是古代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一部物化的歷史書,也是一座研究古建築的博物館,只有當你走進它,才能了解它、認識它、欣賞它、熱愛它。

 

《正定胜迹图》建议横屏观看

 

 

隆興寺 宋代建築博物館

 

       說起正定古城宋代建築群,不得不提隆興寺。隆興寺是中國十大名寺之一,始建於隋,時稱龍藏寺。唐改名龍興寺。969年(北宋開寶二年)宋太祖趙匡胤敕令,於龍興寺重鑄大悲菩薩金身,建大悲寶閣,並以此為主體採用中軸線佈局擴建,形成了一個南北縱深、規模宏大、氣勢磅礡的宋代建築群。到了清代,康熙帝出巡多次於此駐駕,並於1713年親筆賜額「隆興寺」。

 

 

        隆興寺是宋代「三閣鼎力」的寺院佈局形式之代表。天王殿、摩尼殿、轉輪藏閣、慈氏閣是寺內保存得最為完整的四座殿宇。其中,慈氏閣是北宋閣樓式建築代表作,內存北宋初年木雕彌勒佛像一尊,為現存宋代木雕像之首;輪藏閣內的宋代轉輪藏則為現存輪藏中時代最早者;作為隆興寺現存歷史、藝術、科學價值最高的摩尼殿,梁思成先生曾大加讚賞,稱其為重疊雄偉,藝臻極品。走進隆興寺就會發現它雖經千百年風雨侵蝕,仍能顯現當時「重檔通霄漢,正殿俯星辰」的規模和雄姿。

 

 

大悲閣與千手觀音

 

       隋唐時期滹沱河流域的大量寺廟,由於割據勢力的「地方保護」,躲過了唐武宗滅佛的「會昌劫難」,卻沒躲過後周世宗的滅佛運動。趙匡胤聽到高僧講述的「遇周即毀,遇宋則興」讖言後,立即命人鑄大悲菩薩銅像,建大悲閣。開寶四年,3000名工匠來到龍興寺,開始了這一浩大的工程。工匠們從蓮花底座至頭頂自下而上分為7段接續鑄造。但在工程接近頂部的時候,還是遇到了難題。原來由於佛像超高,熔爐過重,在下面熔過的銅,來不及拿上去就已經凝固,佛像的頭部無法鑄造。後來,工匠們琢磨出一種屯土修鑄法,沿土坡把熔爐推上去。但這樣做的前提是,必須讓土堆形成一個很大的坡度。這個土坡一直堆到三里之外。正定城東這個名叫三里屯的村子,就由此得名。最後鑄成的這尊21.3米高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是中國現存最早最大的銅鑄立佛,這項工程也充分說明了宋朝經濟的繁榮與勞動人民的智慧。

 

 

印度彌勒傳承盛唐風格

 

       慈氏閣閣內供奉北宋初年木雕彌勒佛像一尊,又稱慈式菩薩,像高7.4米,為內地現存宋代木雕像之首。據《隆興寺志》記載,北宋開寶四年六月修繕擴建時,選用最大的一根木料雕刻木佛。該彌勒立像不挺肚、不曲腰,是印度彌勒的本相,不同於現在常見的「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高宗以後,武則天欲稱帝,但中國歷史上強烈的男尊女卑思想與世俗的封建正統觀念,成為她通往皇帝寶座的攔路虎,為此她感到煩惱。這時,有人看透了她的心事,為投其所好,特編撰了一部《大雲經》獻給她。他們附會佛教經典,鼓吹武則天是彌勒佛轉身下世,由她替代李唐做皇帝是天意,能給普天下的百姓造福。武則天大喜,於690年正式稱帝,改國號為大周,專塑彌勒佛像,為她取得帝位的合法性大造輿論。那時的彌勒就是印度彌勒的本相,也說明了宋初北方雕像的審美與傳承。而大約在五代以後,江浙一帶的寺院才開始出現笑口彌勒佛的塑像,隆興寺也供奉一座金代笑口彌勒木佛,從中可看出審美的轉變。武則天若地下有知,看見自己心目中「法相森嚴」的形象這樣轉變會作何感想。

 

 

文章来源:香港文汇报

部分图片来自:掌上正定及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