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河北正定县文物保管所    地址:河北省正定县中山东路109号    邮编:050800   电话:0311-88789987 / 88786560  传真:0311-88786560
技术支持:中企动力 保定   冀ICP备05011673号-1    网址:www.longxingsi.com.cn   E-mail:longxingsilyk@126.com

隆兴寺景区微信公众号

手机端网站二维码

>
旅游服务详情
景区动态
文化活动
旅游指南
舌尖美食
文创产品

钟楼端严凝古韵 须弥峭立凌青云

浏览量

 

       正定开元寺处在繁华城市的一隅。也许是外面的世界过于嘈杂了,寺院就显得格外静穆;也许外面的生活过于喧闹了,寺院才显得格外清幽。寺内一塔一楼,塔名砖塔,高峻雄伟,傲拔苍穹;楼称钟楼,简洁疏朗,典雅秀丽。塔高楼低,对峙而立,塔瞩楼望,置身其间,体会到一种迷离的超然物外之感。

 

 

       开元寺创建于东魏兴和二年(540年), 隋开皇十一年(591年)改名解慧寺,唐贞观十年建塔,唐开元二十六年,玄宗诏“每州各以郭下定形胜观寺,改以‘开元'为额。开元寺是正定遗存寺院最早的一座。

 

 

       缓缓走下十几级台阶,来到寺内院中。整个院落低于寺前街道五六米,这院落是东魏的还是隋唐的?置身于此,顿觉恍然。眼前只见翠柏林立,绿草葱葱。一塔一楼平行对称,塔居西,楼阁居东,布局极为奇特。

 

 

       佛教自东汉传入后,早期寺院建筑延续古印度的敬拜方式,寺院以塔为中心,来实现信众们对佛的信仰和崇拜。晋唐以后,佛教迅速发展的同时,更与中国浓厚的文化融合。作为体现寺院文化观念的建筑,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殿阁逐渐成为寺院中心建筑,塔则被移置于寺外,失去了寺院中的主体地位。这种塔与楼对峙的平面格局,是我国现存寺院中之孤例,反映了我国佛教寺院建筑由唐以前以塔为中心向晚期以殿阁为中心的过渡。这种过渡是佛教文化的过渡,也是一种文化的自觉。

 

 

       须弥塔俗称砖塔,为砖石结构密檐式,位于寺内中轴线北部西侧。关于须弥塔的始建年代,史料有不同记载:唐大历十二年《解慧寺三门楼赞并序》:北有雁塔,建于齐朝。清康熙七年《真定开元寺重修浮图记》中载:筑地基下至丈余见石函,缄封固密,朱书贞观十年记。

 

 

       2005年重修此塔时,在塔刹第二枚宝珠表面发现铭文:“直隶真定府开元寺旧有宝塔一座,自大唐贞观拾年肆月初捌日建立,迄清朝壹千叁百余年,于顺治拾捌年柒月贰拾贰辰时倒。坐有僧大造化名自成等同化重建。从康熙元年修,至康熙四年秋月大功完造。”

 

 

       古塔为砖砌、简洁端庄、坚实大方,巍峨端严,形式古朴。古塔立于宽大的正方形塔基上,一层塔身正面辟拱形石券门,其上槛浮雕二龙戏珠,抱框雕瓶插四季花卉纹饰,寓意丰足繁荣、四季平安。上槛上方石券脸上刻饰龙纹,正中为一巨型正面龙首,盆口大张,獠牙巨齿显露,旁以少许波浪纹为饰,底边饰圈带纹。

 

 

      拱券门上方嵌康熙元年梁维枢书“须弥峭立”石额,上款“康熙元年夏皋月之吉”,下款“郡人梁维枢敬题”。

 

 

       塔身第一层下部砌石陡板一周,各面两端均饰有浮雕力士一躯,肌肉遒结,孔武有力,形神毕肖,负重感十足,但并没有表现出丰富的肌肉,正面两尊力士旁侧留有题记“参将臧延庆施石并工价”。

 

 

       须弥塔自首层起以上渐次收敛,正面均开方形小窗,各檐叠涩挑出,檐角系风铎,顶部塔刹呈葫芦状,是叠涩出檐的典型作品。须弥塔除门洞及底层少许雕饰外,无任何装饰,显得简洁疏朗朴实大方。

 

 

       古塔素面朝天,孤标傲世,阅读它沉淀千年的沉静、神秘与温和,让我内心深处悄然泛起一种充盈、欣喜和宁静。

 

 

       在须弥塔东侧十几米处,一座二层楼阁亭亭玉立,秀丽典雅,这就是我国现存唯一的唐代钟楼。钟楼庄重大方,严整开朗,单檐歇山顶,峻拔陡峭,四角轻盈翘起,玲珑精巧,屋顶布青瓦,整座建筑看起来齐整而不呆板,舒展却不张扬,古朴而有活力,朴实无华中又见秀美。

 

 

       这座钟楼,是梁思成1933年4月考察正定时一个“意外的收获”。他称赞钟楼结构“补间铺作只是浮雕刻拱,其风格与我已见到诸建筑迥然不同,古简粗壮无过于是”。因此他断定“这个建筑物乃是金元以前钟楼的独一遗例。但内部及下层的雄大的斗拱,若说它是唐构,我也不能否认”。

 

 

       走进钟楼内,楼内空落无它物,正中地面上有一不足一米深的圆井,楼上方中心悬挂一口巨大的铜钟,这圆井与铜钟垂直相对,大约是起到共鸣作用。沿北墙楼梯上楼,这大铜钟伸手可及,铜钟造型古朴,端庄大方,铸造精细,钟身未见铭文。

 

 

       钟悬于楼的顶部,屋顶木架结构,大钟重达11吨,竟与楼阁浑然一体,互为作用,令惊叹到无语。便想到古代劳动人民何等的智慧,这神奇的创造该是一个千年之谜。

 

 

       为解开大钟千年不坠之谜,我国数学泰斗华罗庚教授,1952年偕两名外国数学家专程来正定查看钟楼,打算从几何力学的角度计算钟楼的受力结构和钟楼挂法之间的关系,未果。就是这个奇妙的钉子,钉在了历史与现实的榫卯之间,牢牢地连接着过去并开创着未来。

 

 

       这是一份精益求精的精神,这是一份匠道匠心!
       仰望着这口巨大铜钟,赞叹着先辈古人高超的技艺和智慧,油然生出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自豪感。是啊,一砖一瓦垒砌出一种文明的高度,一梁一柱搭建起一种文化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