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不知所起 一往而深
------记正定“长乐门”
徐 英
走进正定,就走进了中国古建筑大观园;走进正定,就走进了璀璨的历史文化宝库。
华夏文明在正定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有高潮,有低谷,这座小城的深沉与厚重,古朴与沧桑,令我无比景仰;它特有的古典与诗意,华美与迤逦,让我无限痴迷。
八朝古建,常山古郡,滹沱河畔,悠悠正定;
孔子文庙,古刹隆兴,龙藏寺碑,东方美神;
崇文尚武,子龙将军,韩信用兵,吓退敌军;
儒风雅韵,厚重淳朴,千年一脉,铸就人文!
“花花正定府,锦绣洛阳城。”从仿间流传的这句俗语中,可以知晓正定曾经是多么的繁荣昌盛。祖先遗留下的“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现如今均被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成为正定的名片和符号。
每次伫立在隆兴寺院内那棵有着1600圈年轮的老槐树下,轻轻触摸它虬曲斑驳多处已然开裂的躯干时,总会有一种无声的震憾强烈地敲打灵魂,让人直想落泪。草木有本心,恰如人之有情性。沧海横流,岁月桑田,1600年啊,是怎样漫长的时光流转?多少世间风云,湮没在寒暑代序中。
然而,真正令我着迷的,是正定的古城墙和历代文人墨客留芳百世的文学瑰宝。那些文字,那些篇章,那些段落,撒落在白朴.王士珍.贾大山的故居里,撒落在梁氏宗祠.蕉林书屋和潭园内外,撒落在沧桑质朴的建筑与城墙上......
历史上正定与北京.保定并称为“北方三雄镇”,环城而立的城墙从古至今都是正定标志性建筑,城设四门,东西北三门分别名曰“迎旭”.“镇远”.“永安”,早已破败成颓垣断壁,唯有城南“长乐门”神话般矗立千载,南城门上嵌巨幅石额“三关雄镇”,瓮城门嵌有“迎薰”,月城门嵌有“九省通忂”匾额。清代诗人朱佩莲过正定府见城门以诗状之:九达京华路,真称北镇雄。波惊徒骇侧,云压太行东。门管三重固,谯楼四角崇。古来争霸地,时泰尽成空。由此可见正定府的威风和正定城楼的雄峻。
无奈一场“文革”浩劫之后,南门面目全非,岌岌可危。2001年石家庄市委.市政府将“长乐门”纳入全市重点建设项目,由正定县政府集资重修“长乐门”,此举堪称民心工程。正定百姓捐款捐物,积极响应,许多人将自家院落里的老城砖拆除下来,捐献到文保所。千万人之心,如一人之心,体现了正定人民热爱家乡,团结无私建设家乡的思想境界。
我曾四次登上“长乐门”,二次是应正定朋友之邀做为客人学习参观,二次是做为主人陪同外地朋友前往游览。 2000年的春花秋月雪雨冰霜,2000年的旌戈铁马军旗招展,2000年的世道起伏,或深或浅或远或近地演化为历史的足迹,正定人的豪情与感伤,正定城的没落与辉煌,都铭刻在了古城墙上。脚下的青砖,头顶的黛瓦,在现代人的呼吸中延续着古老的生命。
每次,我都是在城中观遍百花,赏罢群芳,最后像赴老朋友的约会一样来看望“长乐门”。
曾经站在城楼上,指着绕城而过的滹沱河半认真半玩笑地对朋友说:若是能在此置得土地一小块,盖得平房二三间,喂养鸡鸭四五只,栽种果树七八株,我情愿用城里的高价房产来换取。朝看水面旭日东升,暮观楼台华月星空,安心生活,本份劳作,逃逸都市,享受慵懒,颂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纵然不是神仙,也赛似神仙。
今天,2013年2月16日的早晨,我和几位正定好友又来到古城墙下,时隔二年,再次登上“长乐门”。重新修缮的长乐门八面临风,木质结构的双层飞檐檐牙高啄,雕梁画栋,蔚为大观。城墙上迎风招展的彩旗,震耳欲聋的战鼓,少了几分物事人非的悲怆,倒是从心底生出大浪淘沙,那岸边浪千叠的豪情。
城墙上, 一位本地老者正领着二个小女孩在顽耍,三人摆出的“航母PQS”被我摄取入镜头,他们的身势在定格的瞬间穿越进古城墙的历史中,他们的快乐,感染了现场的每一个人。在正定,动人的不只是古塔古寺里的唐风宋律,还有这块土地上的正定人,用平静的心体会苦难,用快乐的心拥抱生活,所谓的四季更迭沧海桑田于他们皆安之若素。因为他们,古城千年,美丽依然。
“问君家何处?
滹沱畔之阳,
长乐起高悬,
源远更流长。”
正定文学家王志敏先生的《正定历史文化街景观咏》共九首,“长乐门”排列第一。这城门,在正定人的心中,是一种态度.一种精神和一种气节的象征。
此时此刻,我已经回到石家庄的家中,“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有加餐食,下有长相忆。” 权且让我以泪为墨,以情作文,记录下“长乐门”给予我的美好与感动。情起处,皆是,一往而深。